【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產業】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零售業的思考
來源:金昌日報 2020年04月14日
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生活必需品保供工作中,中國電商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各大電商企業充分發揮其技術、網絡和平臺優勢,“無接觸配送”“無人機配送”“智能機器人配送”“共享員工”等新的服務模式的涌現,成為抗疫保供中的重要力量,從側面體現出電子商務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更是中國電商高質量發展的集中體現。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往年全國各地擁擠的商業街空空蕩蕩,商場、餐館、服飾店大門緊閉。而各地新零售電商的員工正緊張地進行著打包、分揀、上架等等工作,忙得不可開交。根據某知名新零售電商發布的報告,1月28日,其在上海上架了50萬份包裝蔬菜、80噸散裝蔬菜,北京的蔬菜供應量是平時三倍,在貴陽也上架了數千萬份蔬菜。另一家知名O2O生鮮電商給出的全國范圍的數據更為驚人,從除夕至初四,平臺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21%,交易額在春節期間實現3至4倍的增長,新老用戶大量涌入,客單價也提升了30元左右,達到120多元1個。傳統的社區零售店、水果店、超市、藥店也因為市民紛紛“囤貨”“搶口罩”而人流涌動。
此次疫情對不同零售業態的影響迥然不同,過去人流量為主的商業形態,因為疫情的傳播性與人們的恐慌心理,受到極大的打擊。而新興的社區店、線上線下店雖然交易量有可觀的提升,并培養了一批新的客群加入線上生鮮購買,卻也在供應鏈側承受著考驗與壓力:一方面跨地域的采購受到交通管控的限制,另一方面雖有訂單,但配送能力卻因為疫情影響無法跟上。
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不禁思考,零售業究竟在這一黑天鵝事件中受到了怎樣的影響,又如何在疫情結束后迅速地走出來?如硬幣的兩面,此次疫情的考驗又能否為零售業的發展帶來契機?
受這場疫情影響,多數消費者為避免人群密集,購物時聚焦于輻射社區周邊的生鮮商超、便利店,以及對社區有所覆蓋的新零售平臺。以阿里新零售、京東到家、美團買菜、叮咚買菜、順豐優選、多點為代表的新零售平臺脫穎而出,各大電商企業積極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賦能提升運營效率,面對市場變化尤其是生鮮消費激增,快速響應、積極滿足消費者需求,為民生保駕護航。以阿里新零售為例,同比和環比均呈現高漲,其同比上漲178.4%,環比上漲74.7%。2020年1月,阿里新零售禽蛋、冷藏/冷凍食品、牛奶乳品增速均超100%。細數阿里新零售區域表現來看,有24個省份的零售額增速均超100%,可見阿里新零售在全國范圍內都保持較高的增速。西部地區省份零售額增速更為強勁,以重慶、云南、甘肅、青海為代表,同比增速均超300%,在疫情防控的主戰場湖北也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同比增速超過了60%,有力的保障了民生消費。
縱觀幾大主流電商平臺表現,天貓、京東零售額同比雖略微下滑,但在食品生鮮、醫用防護等民生用品供給非常亮眼,其中京東憑借強大的智慧物流優勢,食品、生鮮等同比增長超50%以上;天貓憑借平臺優勢,口罩、消毒液等防護用品同比增長高達600%以上;拼多多發揮農產品產地直供優勢,農產品同比增長超70%;淘寶平臺熱門需求醫藥保健行業零售額同比增長也超過了45%。
自疫情發生以來,短視頻、直播在有效即時傳播疫情信息、科普防護知識及記錄國家阻擊疫情整個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淘寶直播(含天貓)為例,2020年1月份直播場次達50.8萬場,觀看直播的人次達28億人,平均每場觀看人次達5500人以上,其中1月23至31日疫情發生期間,直播場次超7萬場,觀看直播的人次突破了4.2億人,平均每場觀看人次超過了6000人,比1月整月平均每場觀看人次高出了500人。隨著下一步的復工復產,直播電商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成為網絡零售的又一重要支撐。
整體來看,在這場全民的戰斗中,電商攜手實體,讓商品與消費者間,形成了更多全方位、多層次的場景觸達,新零售自此迎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線上線下融合模式將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另外,伴隨著疫情對電商外生沖擊,“宅經濟”等新經濟火熱起來,“共享員工”首次出現在電商商業模式中,“無接觸配送”對快遞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直播、視頻更加無處不在……這些都進一步推動了中國電子商務的前進的步伐。(金昌市電子商務發展中心)